丙型肝炎可能由血液暴露、母嬰傳播、性接觸、醫療器械污染、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引起。
1、血液暴露:
接觸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是主要傳播途徑。共用注射器、紋身工具消毒不徹底、輸血或器官移植未嚴格篩查均可導致感染。破損皮膚或黏膜接觸感染者血液也存在風險,醫護人員職業暴露需特別注意防護。

2、母嬰傳播:
HCV陽性孕婦分娩時可能通過產道血液將病毒傳給新生兒,發生率為4%-7%。母乳喂養傳播風險較低,但乳頭皸裂出血時應暫停哺乳。妊娠期高病毒載量及合并HIV感染會顯著增加垂直傳播概率。
3、性接觸傳播:
無保護性行為可能傳播丙肝病毒,尤其存在黏膜破損、多性伴或合并性傳播疾病時。男男性行為者因直腸黏膜脆弱更易感染,建議使用屏障保護措施。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不會傳播病毒。

4、醫療器械污染:
重復使用未規范消毒的透析設備、牙科器械或手術器具可造成醫源性感染。發展中國家因醫療條件限制風險更高,接受侵入性操作前應確認器械滅菌達標。上世紀90年代前輸血傳播曾是重要感染源。
5、免疫功能低下:
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劑者更易發生HCV慢性化。免疫缺陷患者病毒清除能力下降,接觸病毒后感染率比常人高3-5倍。合并肝硬化或酗酒會加速疾病進展。

日常預防需避免共用剃須刀等個人物品,醫療操作選擇一次性器具,性行為使用避孕套。高危人群應定期篩查,確診后及時采用索磷布韋、格卡瑞韋等抗病毒藥物治療。保持適度運動增強免疫力,飲食注意控制脂肪攝入減輕肝臟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