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骨脈是中醫術語,指脈象沉伏緊實、如附著于骨骼的特征,多見于寒證或痛證。典型表現為脈位深沉需重按至骨方能觸及,脈形細緊如弦,搏動有力但頻率偏緩,常伴隨四肢厥冷、關節疼痛等癥狀。

從中醫辨證角度分析,附骨脈主要與三種病理機制相關。寒邪內侵可導致氣血凝滯,脈道收引,表現為脈沉緊;陽虛體質者陽氣不足,不能溫煦血脈,易形成沉細無力的附骨脈;久病入絡時,痰瘀互結于經脈,亦可出現脈象沉澀如附骨。典型病證包括寒痹、痛經、腎陽虛衰等。

臨床鑒別需注意與相似脈象區分。伏脈雖也深沉,但搏動微弱近乎消失;牢脈沉取實大弦長,多見于陰寒內盛;弱脈沉而細軟,屬虛證范疇。現代醫學中,附骨脈可見于雷諾綜合征、末梢循環障礙等疾病。

調理附骨脈需遵循溫陽散寒原則。艾灸關元、命門等穴位可振奮陽氣,桂枝、附子等中藥組方有助于驅散寒邪。日常應注意防寒保暖,適量食用生姜、羊肉等溫性食物。若持續出現附骨脈伴明顯疼痛,建議進行中醫四診合參以明確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