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舌頭一吐一吐可能是正常的覓食反射,也可能與喂養不當、口腔不適、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或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因素有關。主要有覓食反射、饑餓信號、鵝口瘡、舌系帶過短、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原因。

1、覓食反射
新生兒出現舌頭一吐一吐的動作,最常見的原因是覓食反射。這是嬰兒與生俱來的原始反射,當觸碰嬰兒口周時,會出現轉頭、張嘴、伸舌等動作,幫助尋找母乳。這種反射在出生后3-4個月逐漸消失,屬于正常生理現象,無須特殊處理。家長只需按需喂養,注意觀察嬰兒其他表現是否正常。
2、饑餓信號
舌頭反復吐露可能是嬰兒表達饑餓的非語言信號。新生兒胃容量小,需要頻繁進食,當感到饑餓時,可能通過伸舌動作引起家長注意。此時嬰兒可能伴隨哭鬧、吸吮手指等表現。建議家長記錄喂養時間,掌握嬰兒進食規律,及時響應喂養需求,避免過度饑餓導致煩躁不安。
3、鵝口瘡
口腔黏膜感染白色念珠菌可能導致嬰兒因不適而頻繁吐舌。鵝口瘡表現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塊,擦拭后可見充血創面。嬰兒可能因疼痛拒絕進食、哭鬧不安。家長需注意奶具消毒,哺乳前后清潔乳頭,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制霉菌素混懸液等藥物治療,避免自行刮除白膜造成黏膜損傷。

4、舌系帶過短
舌系帶過短可能限制舌頭活動,導致嬰兒反復嘗試伸舌。這種情況可能影響哺乳效率,表現為吸吮無力、喂養時間過長。輕度舌系帶短通常無須干預,嚴重者需由醫生評估是否需行舌系帶切開術。家長可觀察嬰兒是否伴有哺乳困難、體重增長緩慢等情況,及時咨詢兒科
5、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
少數情況下,頻繁吐舌可能是先天性甲減的表現之一。這類嬰兒通常伴有黃疸消退延遲、嗜睡、肌張力低下、喂養困難等癥狀。新生兒篩查可早期發現該疾病,確診后需立即開始左甲狀腺素鈉替代治療,避免影響智力發育。家長若發現嬰兒除吐舌外還有其他異常表現,應及時就醫檢查。

家長日常需注意觀察嬰兒吐舌的頻率、伴隨癥狀及生長發育情況。保持喂養衛生,避免過度包裹導致過熱,定期進行兒童保健檢查。若吐舌動作持續存在或伴有進食困難、體重不增、異常哭鬧等情況,應及時就診兒科或新生兒科,排除病理性因素。正常生理性吐舌會隨月齡增長逐漸減少,無須過度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