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疝的確診主要通過體格檢查結合影像學檢查完成,常用方法包括臨床觸診、超聲檢查、CT掃描、磁共振成像及疝囊造影。
1、臨床觸診:

醫生通過觸診腹壁薄弱區域判斷是否存在可復性包塊,患者站立或增加腹壓時包塊可能更明顯。典型體征包括咳嗽沖擊感、包塊回納后觸及缺損環。觸診可初步區分臍疝、腹股溝疝等常見類型,但對肥胖患者或小型疝診斷靈敏度較低。
2、超聲檢查:
高頻超聲能清晰顯示腹壁各層結構,動態觀察疝內容物活動情況。檢查時要求患者配合做Valsalva動作,可發現直徑1厘米以上的疝缺損,準確率可達90%。超聲尤其適用于兒童和孕婦等需避免輻射的特殊人群。
3、CT掃描:

多層螺旋CT能三維重建腹壁解剖結構,精確測量疝環大小并判斷疝內容物性質。增強CT可鑒別嵌頓疝的血供狀態,對復雜疝、復發疝的診斷價值顯著。檢查需配合呼吸指令以獲得清晰圖像。
4、磁共振成像:
MRI對軟組織分辨率極高,可清晰顯示腹直肌鞘、腹橫筋膜等細微結構。適用于運動性恥骨痛等特殊類型疝的鑒別診斷,能同時評估盆底肌肉功能狀態。但檢查時間長、費用較高,通常作為二線檢查手段。
5、疝囊造影:
通過向腹腔注入造影劑后拍攝X光片,可顯示微小疝囊和隱匿性缺損。該方法對腹壁切口疝的診斷特異性達95%,但屬于有創檢查,目前多被CT造影替代。適用于傳統檢查陰性但高度懷疑疝的病例。

確診腹壁疝后應避免提重物、劇烈咳嗽等增加腹壓的行為,建議穿戴醫用疝氣帶臨時緩解癥狀。日常注意攝入高纖維飲食預防便秘,肥胖患者需控制體重減輕腹壁負荷。所有腹壁疝患者均需普外科就診評估手術指征,未經治療的疝可能發生嵌頓等嚴重并發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