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膽結石可通過熊去氧膽酸、鵝去氧膽酸、非甾體抗炎藥等方式治療。膽結石通常由膽固醇代謝異常、膽汁淤積、細菌感染、膽囊收縮功能障礙、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膽固醇溶解藥:
熊去氧膽酸通過降低膽汁膽固醇飽和度促進結石溶解,適用于膽固醇型結石。鵝去氧膽酸可抑制膽固醇合成酶活性,需連續服用6-12個月。兩種藥物需配合低脂飲食,對直徑小于1.5cm的結石有效率約40%。
2、抗炎鎮痛藥:
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可緩解膽絞痛發作時的炎癥反應。膽結石移動可能引發膽囊痙攣,表現為右上腹持續性鈍痛,藥物能減少前列腺素合成,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風險。

3、膽汁分泌調節:
茴三硫可增加膽汁水分分泌,降低膽汁黏稠度。膽結石患者常伴隨膽汁淤積,該藥物能促進膽囊排空,需配合每日1500ml飲水。禁忌癥包括膽道完全梗阻和嚴重肝功能損害。
4、病理因素干預:
膽結石可能與膽囊收縮素受體異常有關,通常表現為餐后腹脹、脂肪瀉等癥狀。促動力藥多潘立酮可增強膽囊收縮,合并感染時需聯用頭孢曲松等抗生素。
5、遺傳代謝調控:
ABCG8基因突變會導致膽汁膽固醇過飽和。這類患者易形成多發小結石,伴隨皮膚黃染癥狀。貝特類降脂藥非諾貝特可調節膽汁成分,但需監測肌酸激酶水平。

膽結石患者每日應分6次少量進食,避免蛋黃、動物內臟等高膽固醇食物。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促進膽汁排泄,發作期需采取右側臥位減輕疼痛。定期超聲監測結石大小變化,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膽管梗阻時需考慮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或ERCP取石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