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后需注意保持針孔清潔、避免立即洗澡、禁止劇烈運動、觀察身體反應、調整飲食結構。針灸是一種通過刺激穴位調節氣血的中醫療法,治療后需遵循特定護理原則以鞏固療效。

1、保持針孔清潔
針灸后皮膚會留下微小針孔,24小時內應避免接觸污水或污染物。使用無菌棉簽輕壓止血,無須特殊消毒,但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下者需加強局部觀察。若出現紅腫熱痛等感染跡象,應及時就醫處理。
2、避免立即洗澡
治療后2小時內禁止沐浴,防止水濕侵入針孔導致寒邪內侵。建議選擇次日溫水淋浴,水溫不宜超過40℃,禁止用力搓揉施針部位。桑拿、溫泉等高溫環境需間隔48小時以上。
3、禁止劇烈運動
針灸后氣血運行加速,當天應避免跑步、游泳等耗氣運動。可進行散步、太極等舒緩活動,但需控制心率在每分鐘100次以下。脊柱部位施針者三天內禁止瑜伽等扭轉動作。

4、觀察身體反應
正常可能出現輕微酸脹感或皮下淤青,通常2-3天自行消退。若出現持續頭暈、惡心或針孔滲液,可能為暈針或過敏反應,需立即聯系醫師。艾灸配合治療者需額外警惕低溫燙傷。
5、調整飲食結構
治療后24小時忌食生冷、辛辣及海鮮發物,陽虛體質者可飲用生姜紅棗茶。氣血虧虛患者建議增加山藥、小米等健脾食材,避免空腹接受針灸治療。

針灸后建議保持規律作息,治療當天早睡并保證7小時以上睡眠。冬季需特別注意頸部、足三里等暴露穴位的保暖,夏季避免空調直吹施針部位。治療期間應記錄每次針灸后的身體變化,包括睡眠質量、疼痛程度等指標,復診時向醫師詳細反饋。慢性病患者需堅持完整療程,不可因短期效果不明顯而中斷治療。特殊體質或首次接受針灸者,建議留觀30分鐘確認無不良反應后再離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