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黃斑變性可能由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吸煙、高血壓、長期紫外線暴露等原因引起,可通過抗氧化劑補充、激光治療、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注射、光動力療法、低視力輔助器具等方式干預。

年齡增長是老年黃斑變性的主要危險因素,視網膜色素上皮細胞功能隨年齡增長逐漸衰退,導致代謝廢物堆積。建議50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眼底檢查,早期發現可通過補充葉黃素、玉米黃質等抗氧化劑延緩進展。
遺傳因素約占發病風險的20%,特定基因如CFH、ARMS2的突變會顯著增加患病概率。直系親屬患病者需提前至40歲開始篩查,基因檢測有助于風險評估。臨床常用雷珠單抗、阿柏西普等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抑制新生血管形成。

吸煙會使視網膜氧化應激水平升高3-4倍,尼古丁導致脈絡膜血管收縮。戒煙后5年內患病風險可降低30%,配合維生素C、維生素E、鋅的聯合補充能改善視網膜營養狀態。
高血壓患者患病風險增加2倍,持續高壓狀態會損傷脈絡膜血管自動調節功能。控制血壓低于140/90mmHg至關重要,微脈沖激光治療可選擇性封閉滲漏血管而不損傷感光細胞。
長期紫外線暴露累積損傷視網膜色素上皮,戶外活動應佩戴UV400防護眼鏡。光動力療法通過靜脈注射維替泊芬后激光激活,能精準封閉異常血管,需避光48小時防止光敏反應。

少數病例可能與免疫異常或藥物副作用相關,如長期使用羥氯喹可能引發視網膜毒性。這類情況需多學科會診制定個體化方案,必要時聯合使用低視力放大鏡、電子助視器等康復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