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在中醫理論中屬于“痹證”范疇,老年人發病主要與正氣不足、外邪侵襲及氣血運行失調有關。具體病因可分為以下五類:

正氣虧虛是核心病機。老年人腎氣漸衰,肝血不足,脾失健運,導致衛外不固,易受風寒濕邪侵襲。腎主骨生髓,腎虛則骨髓不充;肝主筋,肝血不足則筋脈失養;脾虛則肌肉無力,三者共同構成內傷基礎。
風寒濕邪侵襲為外因誘因。久居潮濕環境、淋雨涉水或氣候驟變時,外邪乘虛而入,阻滯經絡。風邪善行數變,表現為游走性疼痛;寒邪收引凝滯,疼痛劇烈且遇冷加重;濕邪黏滯重濁,常見關節腫脹、酸沉。

痰瘀互結是病理產物。病程遷延日久,津液停聚成痰,血行不暢成瘀,痰瘀膠著于關節,可導致關節畸形、活動受限。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是典型體征。
情志失調影響氣血運行。憂思惱怒導致肝氣郁結,氣滯則血瘀;長期焦慮耗傷心脾,加重正氣虧損。臨床常見情緒波動后癥狀加劇的現象。
飲食勞倦損傷脾胃。過食生冷肥甘損傷脾陽,水濕內停;過度勞累耗氣傷血,加速正氣虛損。部分患者存在明確的勞損史或飲食失調史。

針對上述病因,中醫強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急性期以祛邪通絡為主,可采用羌活勝濕湯等方劑;緩解期需補腎健脾、益氣活血,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配合艾灸、拔罐等外治法效果更佳。癥狀持續加重或出現關節變形時需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