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后肚子疼可能與子宮收縮、感染、宮腔殘留、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因素有關。流產后的腹痛通常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需根據疼痛程度和伴隨癥狀綜合判斷。

1、子宮收縮
流產后子宮需要通過收縮恢復至孕前大小,這種收縮可能引起陣發性下腹隱痛,類似痛經感。疼痛多在流產后3-5天逐漸減輕,屬于正常生理現象。可通過熱敷下腹部緩解不適,避免劇烈運動,觀察陰道出血量是否逐漸減少。
2、感染
流產手術或藥物流產后可能因操作不當、術后護理不足導致生殖系統感染。感染性腹痛多為持續性鈍痛,伴隨發熱、異常分泌物或異味。常見病原體包括鏈球菌、大腸桿菌等,需進行分泌物培養確診。醫生可能開具頭孢克肟、甲硝唑等抗生素治療。
3、宮腔殘留
不完全流產時,妊娠組織殘留可能刺激子宮引發痙攣性疼痛,同時出現大量鮮紅色出血。超聲檢查可明確殘留物大小,少量殘留可用益母草顆粒等藥物促進排出,較大殘留需行清宮術。殘留時間過長可能引發宮腔粘連,影響日后生育功能。

4、子宮內膜異位癥
既往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癥者,可能因流產刺激病灶導致疼痛加劇。疼痛特點為進行性加重,常放射至腰骶部,月經期尤為明顯。醫生可能建議使用布洛芬緩解疼痛,或通過短效避孕藥抑制內膜生長,嚴重者需腹腔鏡手術處理異位病灶。
5、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患者在流產后易急性發作,表現為下腹墜痛、腰酸及排尿不適。炎癥可能波及輸卵管導致粘連,增加宮外孕風險。治療需足療程使用抗生素,配合紅外線理療促進炎癥吸收。反復發作的慢性盆腔炎可能需中藥灌腸等綜合治療。

流產后應保持會陰清潔,每日用溫水清洗外陰,2周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飲食上多攝入瘦肉、動物肝臟等含鐵食物補充失血,適量食用山楂、紅糖等促進宮縮的食材。出現劇烈腹痛、發熱或大出血時須立即就醫,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藥掩蓋病情。術后1個月需復查超聲確認子宮恢復情況,6個月內做好避孕措施讓子宮內膜充分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