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性耳聾主要分為傳導性耳聾、感音神經性耳聾和混合性耳聾三類。神經性耳聾的分類主要與聽覺傳導通路受損部位有關,可能由遺傳因素、噪聲暴露、藥物毒性、年齡增長或內耳疾病等因素引起。

1、傳導性耳聾
傳導性耳聾通常由外耳或中耳結構異常導致聲音傳導受阻引起。常見原因包括耳垢栓塞、鼓膜穿孔、中耳炎或聽骨鏈中斷。患者可能表現為聽力輕度下降,尤其在低頻區明顯,部分病例可通過手術修復結構異常改善聽力。
2、感音神經性耳聾
感音神經性耳聾涉及內耳毛細胞或聽神經損傷,可分為遺傳性和獲得性兩類。遺傳性多與基因突變相關,獲得性常見于突發性耳聾、噪聲性聾或藥物性聾。這類耳聾通常表現為高頻聽力下降,言語識別率降低,多數需要助聽器或人工耳蝸干預。
3、混合性耳聾
混合性耳聾同時存在傳導性和感音神經性成分,常見于慢性中耳炎繼發內耳損傷或老年性聾合并耵聹栓塞。聽力測試顯示氣導和骨導閾值均升高,但氣骨導差仍存在。治療需結合病因處理傳導障礙,同時改善內耳功能。

4、中樞性耳聾
中樞性耳聾屬于特殊類型,病變位于腦干或聽覺皮層,雖然外周聽覺器官正常,但大腦無法正確解析聲音信號。可能由腦卒中、多發性硬化或腦腫瘤導致,表現為言語理解困難但純音聽力相對保留,需神經科專科評估。
5、功能性耳聾
功能性耳聾又稱心理性聾,無器質性病變,多與心理因素相關。患者主訴聽力喪失但客觀檢查正常,常見于創傷后應激障礙或轉換障礙,需心理評估結合聽覺誘發電位鑒別,心理干預可能改善癥狀。

神經性耳聾患者應避免噪聲暴露和耳毒性藥物,保持規律作息。建議定期進行聽力檢查,早期發現聽力下降時可考慮佩戴助聽裝置。均衡飲食有助于維持內耳微循環,適當補充維生素B族可能對神經保護有益。出現突發耳聾或進行性聽力減退時應及時就診耳鼻喉科,通過純音測聽、聲導抗和影像學檢查明確分類后針對性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