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是中醫術語,指人體同時存在陰虛和陽虛的病理狀態,表現為既有陰虛內熱癥狀如潮熱盜汗、口干咽燥,又有陽虛畏寒癥狀如四肢不溫、腰膝酸軟。調理陰陽兩虛需兼顧滋陰與溫陽,常用中成藥包括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龜鹿二仙膠等。
六味地黃丸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為主,輔以澤瀉、牡丹皮、茯苓,適合陰虛為主兼輕度陽虛者,可改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金匱腎氣丸在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桂枝、附子,溫陽作用更強,適用于陰陽兩虛偏陽虛者,對夜尿頻多、下肢浮腫有效。龜鹿二仙膠由龜板膠、鹿角膠、人參、枸杞組成,陰陽雙補且益精血,適合精血不足導致的陰陽兩虛。
藥物選擇需結合具體證候。若以陰虛癥狀為主伴輕微怕冷,可選用六味地黃丸搭配少量溫陽藥材;若陽虛明顯伴口干等虛熱表現,金匱腎氣丸更為適宜;若伴隨精血虧虛、早衰等癥狀,龜鹿二仙膠是經典選擇。服藥期間忌食生冷辛辣,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
需注意陰陽兩虛的調理需長期堅持,建議在中醫師指導下辨證用藥,定期復診調整方劑。若出現明顯不適或癥狀加重,應及時就醫排除其他器質性疾病。日常可配合艾灸關元、腎俞等穴位,食用山藥、枸杞、黑芝麻等平補食材輔助調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