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瘺可通過藥物沖洗、生物蛋白膠填充、激光治療、掛線療法等方式保守治療,通常由肛周膿腫破潰、克羅恩病、結核感染、外傷或手術并發癥等因素引起。

1、藥物沖洗:
生理鹽水或聚維酮碘溶液每日沖洗瘺管可減少分泌物堆積,配合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該方法適用于單純性低位肛瘺,需持續2-4周,操作時需保持肛周皮膚干燥。
2、生物蛋白膠:
將纖維蛋白膠注入瘺管促進閉合,創傷小且恢復快。治療前需徹底清創,術后48小時內避免劇烈活動。可能與免疫調節異常或糖尿病有關,表現為肛周反復流膿、局部硬結。

3、激光治療:
鉺激光或二氧化碳激光精準汽化瘺管內壁組織,創面愈合時間較傳統手術縮短50%。需排除活動性結核感染,治療后可出現短暫性肛門墜脹感,通常3日內緩解。
4、掛線療法:
用橡皮筋或絲線緩慢切割瘺管,避免肛門失禁風險。與肛腺感染或放射治療有關,常伴肛門瘙癢、排便疼痛。術后需每日高錳酸鉀坐浴,線結脫落時間約2-3周。

保守治療期間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如燕麥、火龍果,避免久坐及騎行運動,每日進行提肛訓練。若出現發熱或持續出血需立即就醫,復雜性肛瘺最終可能仍需手術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