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踝骨折后開始走路的最佳時間通常在骨折愈合后6-8周,具體需根據骨折類型、愈合情況及醫生評估決定。
腳踝骨折愈合過程分為三個階段。血腫炎癥期持續1-2周,骨折端形成血腫并逐漸機化。原始骨痂形成期持續4-8周,X線可見骨折線模糊。骨痂改造塑形期持續8-12周,骨痂逐漸重塑為正常骨結構。臨床愈合標準包括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X線顯示骨折線模糊及連續骨痂通過骨折線。

1、穩定性骨折:
無移位或輕度移位的穩定性骨折,經石膏固定4-6周后可逐步負重。初期建議使用拐杖輔助部分負重,從10-15公斤開始,每周增加10%負重。拆除石膏后需進行踝關節活動度訓練,包括背屈、跖屈、內翻和外翻練習,每日3組每組10次。

2、不穩定性骨折:
移位明顯的粉碎性骨折或合并韌帶損傷者,通常需要手術內固定。術后2周切口愈合后開始非負重關節活動,6周后根據復查結果決定部分負重時間。術后康復需重點關注踝周肌肉力量訓練,如脛骨前肌、腓骨長短肌等長收縮練習,配合平衡訓練改善本體感覺。

康復期間應避免劇烈跑跳運動,建議選擇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鍛煉。飲食需保證每日1500毫克鈣質和800國際單位維生素D攝入,多食用乳制品、深綠色蔬菜及海產品。定期復查X線觀察骨折愈合進度,出現持續疼痛或腫脹需及時復診。完全恢復運動功能通常需要3-6個月,運動員等高強度使用者需通過等速肌力測試評估后逐步恢復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