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抑郁癥通常由生理機能衰退、慢性疾病困擾、社會角色轉變、心理適應障礙及藥物副作用等因素共同引發。
1、生理衰退:

隨著年齡增長,大腦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減少,海馬體萎縮等退行性改變會直接影響情緒調節功能。甲狀腺功能減退、維生素B12缺乏等老年常見問題也可能誘發抑郁癥狀。
2、慢性疾病:
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長期困擾會降低生活質量,疼痛和活動受限可能引發無助感。帕金森病、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系統疾病常伴隨抑郁癥狀,這類患者中約40%會合并情緒障礙。
3、社會因素:

退休后社會地位變化、親友離世帶來的孤獨感、子女獨立后的空巢狀態,都會造成心理落差。研究顯示獨居老人抑郁癥發病率是普通老年人的2-3倍,缺乏社交支持是重要誘因。
4、心理適應:
部分老年人對衰老過程存在非理性認知,過度擔憂成為家庭負擔或死亡恐懼可能形成持續性焦慮。長期形成的固執性格特征也會影響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
5、藥物影響:
治療關節炎的糖皮質激素、降壓藥中的β受體阻滯劑、帕金森病藥物左旋多巴等都可能引起抑郁副作用。老年人常需服用多種藥物,相互作用可能加劇情緒問題。

建議老年人保持規律作息和適度運動,如每天30分鐘快走或太極拳有助于促進內啡肽分泌。飲食注意補充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魚、核桃等食物,限制精制糖攝入。家屬應增加陪伴時間,鼓勵參與社區活動,必要時陪同至精神科進行專業評估。早期識別抑郁癥狀并干預,可顯著改善預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