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息肉通常表現為陰道異常出血、分泌物增多等癥狀,多數為良性病變,但可能影響生活質量或提示潛在婦科疾病。宮頸息肉的處理方式主要有觀察隨訪、藥物治療、手術切除、病理檢查、病因篩查。

1、觀察隨訪
體積較小且無癥狀的宮頸息肉可暫不處理,定期婦科檢查監測其變化即可。建議每3-6個月進行陰道鏡或超聲檢查,若出現異常出血或息肉增大需及時干預。日常需注意會陰清潔,避免劇烈運動導致息肉摩擦出血。
2、藥物治療
伴有炎癥的宮頸息肉可遵醫囑使用抗感染藥物,如甲硝唑栓、保婦康栓、克林霉素磷酸酯陰道片等。藥物治療主要針對合并宮頸炎或陰道炎的情況,需配合復查評估療效。藥物無法消除息肉本體,但能緩解繼發感染癥狀。
3、手術切除
有癥狀或較大的息肉建議行宮頸息肉摘除術,常用方式包括鉗夾法、電切術、LEEP刀等。門診手術即可完成,術后需送病理檢查排除惡變。手術創面通常2-4周愈合,期間禁止盆浴和性生活。

4、病理檢查
所有切除的息肉組織均需進行病理學診斷,明確是否存在不典型增生或惡性病變。極少數宮頸息肉可能與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相關,病理結果將指導后續治療方案的選擇。
5、病因篩查
需排查雌激素水平異常、慢性宮頸炎等誘發因素。長期使用激素類藥物者應調整劑量,合并宮頸糜爛者需同步治療。反復發作的息肉患者建議檢測HPV感染情況。

宮頸息肉患者日常應選擇棉質透氣內褲,避免使用刺激性洗液清潔會陰。術后1個月內禁止游泳和重體力勞動,飲食上增加優質蛋白和維生素攝入促進創面愈合。出現持續出血、發熱或分泌物異味需立即復診。建議每年進行宮頸癌篩查,包括TCT和HPV檢測,早發現早處理可有效預防疾病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