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靜脈曲張引起的潰瘍通常稱為靜脈性潰瘍,主要由于靜脈高壓導致皮膚營養障礙和局部缺血壞死。靜脈曲張可能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深靜脈血栓后遺癥、長期站立等因素引起,表現為下肢腫脹、色素沉著、皮膚硬化等癥狀。

1、靜脈高壓
下肢靜脈曲張時,血液回流受阻,靜脈內壓力持續升高。高壓狀態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蛋白和紅細胞滲出到組織間隙,引發局部炎癥反應和纖維蛋白沉積。長期靜脈高壓會破壞皮膚微循環,導致組織缺氧和代謝廢物堆積。
2、皮膚營養障礙
靜脈高壓導致皮下組織纖維化,阻礙氧氣和營養物質向皮膚輸送。同時滲出的血紅蛋白分解產生含鐵血黃素,沉積在真皮層形成色素沉著。皮膚逐漸變薄、失去彈性,輕微外傷即可破損形成難以愈合的潰瘍。
3、局部缺血壞死
持續靜脈淤血使小動脈痙攣,毛細血管床減少,局部組織灌注不足。缺血狀態下皮膚修復能力下降,潰瘍邊緣出現壞死組織。合并感染時細菌毒素進一步加重微循環障礙,形成惡性循環。

4、炎癥反應加劇
靜脈淤滯激活白細胞黏附和浸潤,釋放大量炎癥因子和蛋白酶。這些物質破壞細胞外基質,延緩傷口愈合。慢性炎癥還會刺激周圍神經,導致潰瘍周圍瘙癢或疼痛。
5、繼發感染風險
潰瘍創面失去皮膚屏障功能,容易繼發細菌或真菌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鏈球菌是常見致病菌,感染會導致潰瘍擴大、滲出增多,嚴重時可引發蜂窩織炎或敗血癥。

預防靜脈性潰瘍需控制靜脈高壓,建議患者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時抬高患肢,穿戴醫用彈力襪。日常注意皮膚保濕,避免抓撓和外傷。出現色素沉著或硬結時應盡早就醫,通過靜脈功能評估、潰瘍清創、壓力治療等方式干預。合并感染需進行細菌培養并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嚴重病例可能需靜脈腔內消融或潰瘍植皮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