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敏治療可能出現局部紅腫、全身過敏反應、免疫系統紊亂、激素水平波動、繼發感染等副作用。
1、局部反應:
注射部位常見紅腫瘙癢,多由機體對過敏原的免疫應答引起。冷敷可緩解癥狀,避免抓撓防止皮膚破損。癥狀持續48小時以上需聯系醫生調整劑量。

2、全身過敏:
少數患者出現蕁麻疹或過敏性休克,與個體對脫敏制劑的敏感性有關。治療前需備好腎上腺素筆,出現呼吸困難立即就醫。臨床常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抗組胺藥物應急處理。
3、免疫異常:
長期治療可能引發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紊亂。定期監測抗核抗體、甲狀腺激素等指標。發現異常需暫停治療,必要時使用免疫調節劑干預。

4、內分泌影響:
含激素的脫敏制劑可能干擾糖代謝,表現為血糖波動。糖尿病患者治療期間需加強血糖監測。非激素類替代方案包括舌下含服粉塵螨制劑。
5、感染風險:
反復注射可能增加局部感染概率,操作需嚴格消毒。出現化膿需進行細菌培養,根據結果選擇阿莫西林或頭孢類抗生素治療。免疫功能低下者建議采用皮下免疫療法替代注射。

脫敏治療期間建議保持低敏飲食,避免海鮮等高致敏食物;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增強體質的運動;注射后24小時內避免沐浴搓揉針眼。治療全程需配合醫生進行肺功能、血清IgE等動態監測,出現持續低熱或關節疼痛應及時復診評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