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紫癜是一種由免疫系統異常反應引起的血管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皮膚紫癜、關節腫痛、腹痛及腎臟損害。過敏性紫癜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免疫復合物沉積、血管通透性增加、遺傳易感性、感染誘發、藥物或食物過敏等因素。

1、免疫復合物沉積
免疫復合物在血管壁沉積是過敏性紫癜的核心發病機制。當機體接觸過敏原后,免疫系統產生過量抗體,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這些復合物沉積在小血管壁,激活補體系統,引發炎癥反應。典型表現為雙下肢對稱分布的紫紅色皮疹,按壓不褪色。治療需避免接觸過敏原,嚴重時可使用抗組胺藥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或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
2、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癥反應導致血管內皮細胞損傷,血管通透性增高,紅細胞外滲形成皮膚紫癜。患者常伴有毛細血管脆性增加,輕微碰撞即可出現瘀斑。部分患者會出現血管神經性水腫,表現為面部或四肢腫脹。治療可選用維生素C輔助降低血管通透性,配合蘆丁片改善血管脆性。急性期需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加重出血。
3、遺傳易感性
部分患者存在HLA-DRB1等基因多態性,導致對特定過敏原的異常免疫應答。有家族過敏史者發病率較高,常見于兒童及青少年。這類患者往往反復發作,可能伴隨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病史。治療需長期監測,避免接觸已知過敏原,必要時進行脫敏治療。免疫調節劑如轉移因子可能對預防復發有幫助。

4、感染誘發
鏈球菌感染、病毒感染等是常見誘因,病原體抗原與人體組織產生交叉反應,觸發免疫異常。發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表現為發熱、咽痛后出現紫癜。針對感染源可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抗病毒藥物,但需注意藥物過敏風險。感染控制后癥狀多能緩解,但需警惕腎臟受累,定期檢查尿常規。
5、過敏原接觸
食物如海鮮、蛋類、藥物如抗生素、解熱鎮痛藥等均可作為過敏原誘發疾病。患者接觸后數小時至數日內出現典型癥狀,可能伴有蕁麻疹或過敏性休克。治療關鍵在于立即停用可疑過敏原,嚴重者需腎上腺素搶救。對于反復發作患者,建議進行過敏原檢測,制定個性化 avoidance 方案。

過敏性紫癜患者日常需保持飲食清淡,避免食用已知過敏食物,注意記錄可能誘發癥狀的物質。適當補充維生素C和維生素K有助于血管健康,但不可過量。穿著寬松衣物減少皮膚摩擦,避免劇烈運動防止關節損傷。定期監測尿常規和腎功能,尤其兒童患者更需關注腎臟預后。出現新發紫癜、血尿或腹痛加重時應及時復診,必要時進行腎活檢評估病情。保持規律作息,預防感染,寒冷季節注意保暖以降低復發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