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糜爛通常指外陰皮膚或黏膜的炎性破損,可能與外陰炎、接觸性皮炎、硬化性苔蘚、扁平苔蘚、外陰上皮內瘤變等疾病有關。外陰糜爛主要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瘙癢、滲出或潰瘍,需根據具體病因進行針對性治療。
外陰炎是外陰糜爛的常見原因,多由細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引起。患者可能出現外陰皮膚發紅、腫脹、灼熱感,嚴重時伴有糜爛或淺表潰瘍。治療需保持局部清潔干燥,避免搔抓,可遵醫囑使用克霉唑乳膏、莫匹羅星軟膏等抗感染藥物。日常應選擇棉質透氣內褲,減少化學洗劑刺激。
接觸性皮炎由外陰接觸過敏原或刺激物導致,如衛生巾、洗滌劑、避孕套等。表現為邊界清楚的紅斑、丘疹或糜爛面,伴有劇烈瘙癢。治療需立即停用可疑致敏物,局部冷敷緩解癥狀,嚴重時可短期使用氫化可的松乳膏。日常需記錄過敏史,避免再次接觸同類物質。
硬化性苔蘚屬于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好發于外陰和肛周。典型癥狀為瓷白色萎縮性斑塊,伴隨糜爛、皸裂和性交疼痛。治療以強效糖皮質激素軟膏如丙酸氯倍他索為主,必要時需聯合鈣調磷酸酶抑制劑。該病易復發,需長期隨訪,定期檢查癌變風險。
扁平苔蘚可累及外陰黏膜,形成網狀白紋或糜爛潰瘍,常伴劇烈瘙癢和燒灼感。治療需采用高效局部激素如倍他米松乳膏,頑固病例可配合他克莫司軟膏。該病可能與免疫異常相關,需注意排查口腔、指甲等其他部位病變。
外陰上皮內瘤變屬于癌前病變,表現為持續不愈的糜爛、色素改變或結節。高危型HPV感染是主要誘因,需通過活檢明確診斷。治療方式包括局部手術切除、激光或光動力治療,重度病例可能需外陰切除術。患者應定期隨訪,監測病情進展。
外陰糜爛患者日常需注意會陰部清潔,使用溫水輕柔沖洗,避免使用堿性肥皂或過度搓洗。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內褲,避免久坐和局部摩擦。飲食上減少辛辣刺激食物攝入,增加維生素A、C和鋅的補充以促進黏膜修復。出現外陰糜爛癥狀應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延誤病情,尤其對持續超過兩周不愈的潰瘍或伴有異常分泌物、出血等情況需提高警惕。治療期間應暫停性生活,伴侶需同步檢查治療以防交叉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