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性耳聾可能由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利尿劑、抗腫瘤藥物、水楊酸鹽類藥物、重金屬制劑等因素引起,可通過停藥觀察、營養神經治療、高壓氧治療、人工耳蝸植入、聽覺康復訓練等方式干預。

1、抗生素損傷:
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霉素、慶大霉素、卡那霉素具有耳毒性,通過破壞耳蝸毛細胞導致聽力下降。這類藥物引起的耳聾常表現為雙側對稱性高頻聽力損失,早期可能出現耳鳴癥狀。使用期間需監測聽力閾值變化,發現異常需立即停藥。
2、利尿劑影響:
呋塞米、依他尼酸等袢利尿劑可能干擾內耳電解質平衡,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耳聾。通常與劑量相關,靜脈給藥時風險更高。患者用藥后出現眩暈或聽力波動時應考慮藥物因素,必要時更換為噻嗪類利尿劑。

3、化療藥物:
順鉑、卡鉑等鉑類抗腫瘤藥物會蓄積在內耳淋巴液,損傷耳蝸及前庭系統。臨床表現為進行性聽力下降伴耳鳴,兒童患者更易發生不可逆損傷。化療期間需定期進行純音測聽檢查,可配合使用氨磷汀等保護劑。
4、解熱鎮痛藥:
大劑量水楊酸鹽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可能引起可逆性耳聾,機制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關。典型癥狀包括耳悶脹感、耳鳴及輕度傳導性聾,停藥后72小時內多可恢復。長期服用者需控制日劑量在3g以下。
5、重金屬中毒:
鉛、汞等重金屬制劑通過氧化應激反應損傷聽覺通路,常見于職業暴露或傳統藥物濫用。除聽力減退外,多伴有周圍神經病變。確診后需立即脫離接觸源,使用二巰丙磺酸鈉等螯合劑治療。

預防藥物性耳聾需嚴格掌握耳毒性藥物適應癥,高危人群用藥前進行耳聾基因檢測。日常注意補充維生素B族、鎂鋅等微量元素,避免噪音暴露。出現聽力下降應及時進行電測聽、耳聲發射等檢查,重度耳聾患者可考慮佩戴助聽器或植入人工耳蝸。保持適度有氧運動如游泳、太極拳有助于改善內耳微循環,飲食上增加深海魚、堅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