兇險性前置胎盤指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或覆蓋宮頸內口,可能由多次剖宮產史、子宮內膜損傷、多胎妊娠、高齡妊娠、胎盤異常等因素引起,需通過超聲監測、絕對臥床、藥物抑制宮縮、緊急剖宮產、子宮動脈栓塞等方式干預。

1、剖宮產史:
既往剖宮產手術可能導致子宮瘢痕形成,增加胎盤異常附著風險。兇險性前置胎盤患者中約60%有剖宮產史,瘢痕處子宮內膜血供不足易誘發胎盤植入。臨床表現為無痛性陰道出血,孕晚期突發大出血風險較高。需嚴格監測出血量,血紅蛋白低于70g/L時考慮輸血。
2、內膜損傷:
人工流產、宮腔操作等造成的子宮內膜基底層損傷,可能影響胎盤正常著床。受損區域蛻膜化不全時,絨毛組織可能侵入子宮肌層形成植入性胎盤。典型癥狀包括妊娠中期反復少量出血,超聲可見胎盤后間隙消失。建議孕16周后每4周進行MRI評估植入深度。

3、多胎妊娠:
雙胎及以上妊娠時胎盤面積增大,著床位置可能下移至子宮下段。多胎合并前置胎盤發生率較單胎高3倍,因宮腔空間競爭導致胎盤擴展異常。特征性表現為孕28周后突發鮮紅色出血,伴宮縮時出血量加劇。需提前制定擇期手術方案,推薦34-36周終止妊娠。
4、高齡妊娠:
35歲以上孕婦子宮動脈硬化可能影響胎盤血供,促使胎盤向血運更豐富的子宮下段生長。高齡產婦兇險性前置胎盤發生率是適齡孕婦2.5倍,常合并妊娠期高血壓。超聲可見胎盤內豐富血流信號,彩色多普勒顯示子宮肌層血管穿透征。硫酸鎂可用于保護胎兒神經系統。
5、胎盤異常:
副胎盤、膜狀胎盤等形態異常可能增加前置風險。約15%的兇險性前置胎盤伴有胎盤植入,穿透性胎盤可侵犯膀胱等鄰近器官。MRI檢查顯示胎盤內信號不均,T2加權像見子宮肌層中斷。緊急情況下可采用髂內動脈球囊阻斷術減少術中出血。

兇險性前置胎盤孕婦需保證每日150g優質蛋白質攝入,如魚肉、雞胸肉、大豆等,避免增加腹壓的動作。妊娠32周起每周檢測凝血功能,備血800-1200ml。分娩選擇三級醫院進行,術前聯合麻醉科、新生兒科、介入科等多學科會診,術后密切觀察子宮復舊情況,警惕晚期產后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