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靜脈炎可通過局部護理、物理治療、生活方式調整等方式緩解,癥狀嚴重時需配合藥物治療。淺靜脈炎通常由靜脈損傷、血流淤滯、感染等因素引起。

1、局部護理:
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疼痛。冷敷急性期紅腫部位,每次15-20分鐘;慢性期改用熱敷改善循環。穿著醫用彈力襪20-30mmHg壓力可減少靜脈壓力,需白天持續穿戴。
2、物理干預:
超聲波治療能加速炎癥吸收,每周3次療程。低頻脈沖電刺激可緩解疼痛,每日1次連續兩周。紅外線照射每次20分鐘,促進局部代謝。

3、運動調節:
避免久站久坐,每小時活動踝關節5分鐘。推薦游泳、騎自行車等非負重運動,每周3次每次30分鐘。臥床時做踝泵運動,每分鐘10次。
4、感染控制:
皮膚破損需用碘伏消毒后覆蓋無菌敷料。伴隨發熱時提示細菌感染,可能與金黃色葡萄球菌、鏈球菌等有關,通常表現為局部灼痛、條索狀硬結等癥狀。
5、藥物替代:
口服七葉皂苷鈉片可增強靜脈張力。外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緩解硬結。癥狀持續進展需考慮低分子肝素抗凝,與凝血功能異常、靜脈內皮損傷等因素有關,通常表現為壓痛蔓延、皮膚色素沉著等癥狀。

每日攝入2000ml水分稀釋血液濃度,增加藍莓、菠菜等抗氧化食物。避免高脂飲食,控制BMI在18.5-23.9范圍。戒煙并減少咖啡因攝入,尼古丁會加重血管痙攣。若72小時內紅腫擴散或體溫超過38.5℃,需急診排除深靜脈血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