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腸脹氣可通過調整喂養方式、腹部按摩、拍嗝、改變體位、藥物干預等方式緩解。腸脹氣通常由喂養不當、腸道發育不完善、乳糖不耐受、腸道菌群失衡、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1、調整喂養方式
采用少量多次的喂養原則,避免過度喂養。母乳喂養時確保正確含接姿勢,奶瓶喂養選擇防脹氣奶嘴。喂奶時保持嬰兒頭部略高于身體,喂奶后保持豎抱姿勢15-20分鐘。人工喂養需注意奶粉沖泡比例,避免過濃或過稀。
2、腹部按摩
在嬰兒清醒且情緒穩定時,用溫暖的手掌以臍部為中心順時針按摩。按摩前可涂抹嬰兒潤膚油減少摩擦,動作需輕柔緩慢。按摩可配合屈腿運動,幫助腸道氣體排出。注意避開剛進食后的時段,建議在兩次喂奶之間進行。
3、拍嗝
每次喂奶后需進行拍嗝,將嬰兒豎抱于肩頭,手掌呈空心狀由下至上輕拍背部。可采用坐姿拍嗝法,讓嬰兒坐在腿上稍向前傾,支撐其下巴進行拍打。拍嗝時間建議持續5-10分鐘,若未出嗝可改變體位后繼續嘗試。

4、改變體位
讓嬰兒多采取俯臥位清醒活動,促進腸道蠕動。飛機抱姿勢能有效緩解腹脹不適,用手臂托住嬰兒胸腹部使其呈頭低臀高位。睡眠時可適當抬高床頭,采用右側臥位幫助氣體排出。注意避免在無人看護時讓嬰兒俯臥睡眠。
5、藥物干預
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西甲硅油、枯草桿菌二聯活菌顆粒等藥物。西甲硅油能改變氣泡表面張力促進氣體排出,枯草桿菌可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使用益生菌制劑需注意儲存條件,避免與抗生素同服。藥物治療需嚴格遵醫囑,不可自行調整劑量。

日常護理需注意母親飲食調節,母乳喂養者應減少易產氣食物攝入。保持嬰兒生活環境溫度適宜,避免受涼加重腸痙攣。定期進行嬰兒生長發育監測,如出現持續哭鬧、嘔吐、血便等癥狀應及時就醫。建立規律的喂養和作息習慣,可通過嬰兒游泳等運動促進胃腸功能發育。注意奶具消毒和手部清潔,預防腸道感染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