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氣不足可能由營養不良、過度勞累、慢性失血、脾胃虛弱、肝腎虧虛等原因引起,可通過飲食調理、中藥調理、適度運動、作息調整、穴位按摩等方式改善。

1、營養不良:
長期飲食不均衡導致鐵、葉酸、維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缺乏,表現為面色蒼白、指甲脆薄。建議增加動物肝臟、菠菜、紅棗等富含鐵元素的食物,搭配維生素C促進吸收。
2、過度勞累:
長期熬夜或高強度工作會耗傷氣血,伴隨頭暈乏力、心悸氣短。每日保證7-8小時睡眠,午間可閉目養神15分鐘,避免持續用腦超過2小時。

3、慢性失血:
女性月經過多或消化道出血導致鐵流失,可能出現耳鳴眼花。當歸補血湯可輔助調理,嚴重者需排查子宮肌瘤、胃潰瘍等病因。
4、脾胃虛弱:
消化吸收功能障礙影響氣血生化,常見食欲減退、大便溏稀。山藥小米粥、芡實茯苓飲能健脾養胃,避免生冷油膩食物刺激。
5、肝腎虧虛:
中老年腎精不足或長期情志抑郁會引發腰膝酸軟、頭發早白。枸杞菊花茶配合太溪穴按摩,適度練習八段錦有助調補。

日常可食用桂圓蓮子羹、阿膠糕等藥膳,每周進行3次快走或瑜伽等溫和運動,睡前用艾草泡腳促進循環。若出現持續倦怠、暈厥等嚴重癥狀,需及時檢測血常規排除貧血性疾病。長期氣血虧虛者建議中醫辨證施治,避免自行濫用滋補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