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溶血可能由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感染等因素引起。

1、ABO血型不合:
母親為O型血而胎兒為A型或B型血時,母體產生的抗A或抗B抗體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導致胎兒紅細胞破壞。這種溶血癥狀較輕,主要表現為黃疸,多數通過藍光照射治療即可緩解。
2、Rh血型不合:
Rh陰性母親懷有Rh陽性胎兒時,胎兒的Rh陽性紅細胞進入母體刺激產生抗D抗體,再次妊娠時抗體通過胎盤攻擊胎兒紅細胞。嚴重者可出現貧血、水腫,需進行宮內輸血或出生后換血治療。

3、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
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疾病導致紅細胞膜蛋白缺陷,細胞形態變為球形易被脾臟破壞。患兒出生后24小時內即可出現重度黃疸,可能伴隨脾腫大,需進行脾切除術治療。
4、G6PD缺乏癥:
X染色體連鎖遺傳的酶缺乏癥使紅細胞易受氧化應激損傷,接觸樟腦丸、蠶豆等氧化性物質后誘發急性溶血。典型表現為醬油色尿、蒼白,需立即停止接觸誘因并輸血。
5、感染因素:
巨細胞病毒、弓形蟲等宮內感染可抑制胎兒骨髓造血功能,同時加速紅細胞破壞。患兒除溶血表現外多伴有肝脾腫大、血小板減少,需抗病毒藥物聯合免疫球蛋白治療。

母乳喂養時母親需避免食用可能誘發溶血的食物,保持新生兒皮膚清潔以預防感染,定期監測膽紅素水平。對于有家族史者建議進行產前篩查,出生后密切觀察黃疸出現時間及進展速度,必要時及時就醫進行光療或換血治療。適當補充維生素E等抗氧化劑有助于保護紅細胞膜,避免接觸萘丸等化學物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