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膜炎通常由腹腔內感染、臟器穿孔、外傷等因素引起,主要有細菌感染、化學刺激、缺血性損傷、醫源性操作、腹部外傷等原因。該病起病急驟,需及時就醫干預。

1、細菌感染
腹腔內器官如闌尾、膽囊發生化膿性炎癥時,致病菌可突破臟器漿膜層侵入腹膜腔。常見病原體包括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蘭陰性桿菌,臨床表現為發熱、腹膜刺激征。需通過血常規、腹腔穿刺等檢查明確感染源,并采用頭孢哌酮舒巴坦、奧硝唑等抗生素治療。
2、化學刺激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或胰腺炎時,消化液及胰酶外溢導致腹膜化學性損傷。胃酸、膽汁酸鹽等物質可引發劇烈腹痛伴板狀腹,腹部CT可見游離氣體影。需禁食胃腸減壓,必要時行穿孔修補術,同時使用質子泵抑制劑抑制消化液分泌。
3、缺血性損傷
腸系膜血管栓塞或腸扭轉可導致腸壁缺血壞死,腸道細菌透過受損黏膜侵入腹腔。患者多有房顫或動脈硬化病史,腹痛程度與體征不成比例。血管造影可明確診斷,需緊急行取栓術或腸切除,術后給予低分子肝素抗凝。

4、醫源性操作
腹腔手術后吻合口瘺、內鏡診療穿孔等并發癥可能誘發繼發性腹膜炎。表現為術后持續發熱、引流液渾濁,需通過泛影葡胺造影確認瘺口位置。輕癥可保守治療,嚴重者需二次手術清創引流,配合萬古霉素控制耐藥菌感染。
5、腹部外傷
銳器刺傷或撞擊傷導致空腔臟器破裂時,腸道內容物污染腹腔可引發創傷性腹膜炎。需急診剖腹探查處理損傷臟器,術中需徹底沖洗腹腔,術后留置引流管并監測腹腔感染指標。合并多發傷者需多學科聯合救治。

預防急性腹膜炎需注意控制慢性消化道疾病,腹部手術后嚴格遵循醫囑護理傷口。出現持續腹痛伴嘔吐時應禁食并平臥休息,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藥掩蓋病情。恢復期飲食宜從流質逐步過渡到低渣飲食,適量補充優質蛋白促進腹膜修復,定期復查血常規及腹部超聲評估恢復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