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陣痛伴隨腹瀉醫學稱急性腹瀉通常由感染性因素或功能性紊亂引起。常見原因包括細菌/病毒感染、食物不耐受、腸易激綜合征等,多數情況可通過調整飲食和補液緩解。
感染性腹瀉
病原體感染是急性腹瀉最常見原因。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病毒感染占兒童腹瀉70%以上,成人則以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感染為主。典型表現為臍周絞痛、水樣便,可能伴隨低熱。治療需口服補液鹽預防脫水,細菌性感染可選用蒙脫石散、洛哌丁胺等止瀉藥物。
食物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人群進食奶制品后30分鐘至2小時會出現腸鳴、絞痛和腹瀉,與腸道缺乏乳糖酶有關。果糖吸收不良者攝入蜂蜜、蘋果等富含果糖食物后也會出現類似癥狀。建議記錄飲食日記,規避過敏原,必要時補充乳糖酶制劑。
腸易激綜合征
壓力或焦慮可能誘發腸道功能紊亂,表現為陣發性左下腹疼痛伴黏液便,排便后疼痛緩解。這種情況與內臟高敏感性相關,可嘗試低FODMAP飲食減少豆類、洋蔥等易發酵食物,配合匹維溴銨等腸道解痙藥。
其他病因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多發生在用藥后5-10天,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缺血性腸炎多見于老年人,表現為突發劇烈腹痛后血便。這兩種情況需立即就醫。
若腹瀉持續超過48小時,或出現血便、高熱體溫超過38.5℃、意識模糊等警示癥狀,建議急診處理。輕度腹瀉期間注意補充電解質溶液,避免高糖飲料加重脫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