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不發燒可能與體質偏寒、陽氣不足、免疫力低下、代謝率較低、病毒毒力較弱等因素有關。
1、體質偏寒:
中醫理論中體質偏寒者多表現為畏寒肢冷、喜熱飲,這類人群感冒時可能因寒邪內侵而較少出現發熱癥狀。日常可通過艾灸關元穴、飲用生姜紅糖水等方式溫補陽氣,避免生冷飲食。

2、陽氣不足:
機體陽氣虛弱時抗邪能力下降,正邪交爭不劇烈,體溫調節中樞反應較弱。建議適度進行八段錦、太極拳等溫和運動,冬季可遵醫囑服用金匱腎氣丸等溫補方劑。
3、免疫力低下:
老年或慢性病患者免疫應答遲緩,感染后炎癥反應較輕。需保證每日攝入優質蛋白如雞蛋、魚肉,補充維生素C含量高的獼猴桃、鮮棗等水果。

4、代謝率較低:
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基礎疾病患者基礎代謝率降低,產熱減少。需定期監測甲狀腺功能,日常可食用海帶、牡蠣等含碘食物,避免過度勞累。
5、病毒毒力弱:
感染鼻病毒等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時,機體可能僅出現流涕、咽痛等局部癥狀。保持每日飲用1500ml溫水,用淡鹽水漱口可緩解咽喉不適。

此類人群需注意防寒保暖,尤其避免足部受涼。飲食可多選擇山藥、紅棗等健脾食材,配合快走、瑜伽等低強度運動增強體質。若感冒癥狀持續超過一周或出現呼吸困難等表現,需及時排查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潛在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