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東西不吸收可能由消化酶缺乏、腸道菌群失衡、慢性胃炎、乳糜瀉、短腸綜合征等原因引起,可通過補充消化酶、調節腸道菌群、藥物治療原發病、無麩質飲食、腸內營養支持等方式改善。

1、消化酶缺乏:
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胰蛋白酶等不足時,食物中的蛋白質和脂肪無法充分分解。常見于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術后患者,表現為脂肪瀉和營養不良。治療需口服胰酶替代制劑如胰酶腸溶膠囊,同時需低脂飲食減輕消化負擔。
2、腸道菌群失衡:
長期使用抗生素或高糖飲食會破壞腸道益生菌群,影響短鏈脂肪酸合成和維生素代謝。伴隨腹脹、腹瀉癥狀,可通過補充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制劑調節,日常增加膳食纖維攝入促進有益菌定植。
3、慢性胃炎:

胃黏膜萎縮導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減少,影響蛋白質初步消化。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主要誘因,可能出現上腹隱痛、早飽感。需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常用四聯療法包含鉍劑、質子泵抑制劑和兩種抗生素。
4、乳糜瀉:
對麩質蛋白的自身免疫反應導致小腸絨毛萎縮,多見于遺傳易感人群。典型癥狀包括慢性腹瀉和體重下降,血清組織轉谷氨酰胺酶抗體檢測可確診。嚴格終身無麩質飲食是關鍵,需避免小麥、大麥等谷物制品。
5、短腸綜合征:
廣泛小腸切除后吸收面積銳減,常見于腸系膜血管栓塞或克羅恩病術后。剩余腸段不足200厘米時會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需通過腸外營養支持維持生命,后期可嘗試逐步過渡到要素飲食。

對于營養吸收不良患者,建議采用少食多餐方式,選擇易消化的魚肉、蒸蛋等優質蛋白,搭配煮軟的根莖類蔬菜。烹飪時用橄欖油代替動物油,避免油炸食品。可適量補充水溶性維生素B族和鋅元素,但脂溶性維生素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日常記錄體重變化和排便情況,若出現持續消瘦或水腫應及時復查營養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