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硬化是指主動脈血管壁因脂質沉積、纖維組織增生等病理改變導致彈性下降和管腔狹窄的慢性血管病變,主要與年齡增長、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吸煙等因素有關。主動脈硬化可能引發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等嚴重并發癥,需通過影像學檢查確診。

1、病因機制
主動脈硬化的發生與血管內皮損傷密切相關。長期高血壓導致血流沖擊力增大,血管內皮細胞受損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進入血管內膜下形成粥樣斑塊。糖尿病患者的糖代謝異常會加速血管炎癥反應,吸煙則直接損傷血管內皮功能。遺傳因素可能影響脂質代謝酶的活性,導致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患者更易患病。
2、病理變化
早期表現為血管內膜脂紋形成,巨噬細胞吞噬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后轉變為泡沫細胞。中期平滑肌細胞遷移至內膜增生,膠原纖維沉積形成纖維帽。晚期鈣鹽沉積導致血管壁鈣化,斑塊可能破裂誘發血栓形成。這些改變使主動脈順應性降低,收縮期血壓升高而舒張期血壓降低。
3、臨床表現
多數患者早期無明顯癥狀,部分出現非特異性胸背痛。主動脈擴張可表現為搏動性腹部包塊,硬化斑塊脫落可能導致下肢動脈栓塞。嚴重者發生主動脈夾層時出現撕裂樣胸痛,主動脈瓣關閉不全者可聞及舒張期雜音。腹主動脈瘤破裂時出現休克表現,需緊急手術干預。

4、診斷方法
超聲檢查可測量主動脈內徑和血流速度,CT血管成像能清晰顯示鈣化斑塊和管腔狹窄程度。磁共振血管成像對評估血管壁炎癥活動度有優勢,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是診斷金標準。實驗室檢查需關注血脂四項、血糖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基因檢測適用于家族性高脂血癥患者。
5、防治措施
控制血壓首選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降脂治療以他汀類藥物為基礎。抗血小板藥物可預防血栓形成,嚴重狹窄者需血管支架植入術。生活方式干預包括戒煙限酒、低鹽低脂飲食和規律有氧運動。合并肥胖者應減重,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糖,定期進行血管超聲隨訪監測。

主動脈硬化患者日常需保持飲食清淡,多攝入深海魚類、燕麥等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限制動物內臟和油炸食品。每周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避免劇烈對抗性運動。冬季注意保暖防止血管痙攣,監測血壓和血脂變化。出現突發性胸背痛或肢體無力時須立即就醫,術后患者應遵醫囑長期服用抗凝藥物并定期復查影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