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藥連花清瘟,大家都不陌生,平時用它治療感冒、流感,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它明確被推薦可用于醫學觀察期、輕型和普通型新冠患者的治療,被廣泛應用于呼吸道病毒傳染性疾病的治療。隨著大家對連花清瘟的關注,也有人注意到說明書的一些細節,比如說為什么是“連花”而不是“蓮花”,“用于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的“證”而不是“癥”,這些真的是說明書的錯別字嗎?

其實這里面蘊含著中醫藥的一些科學常識,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今天就讓我們借連花清瘟這個話題詳細地了解一下。
是連花清瘟,還是蓮花清瘟?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中成藥命名的常用方法之一是兩種主藥的簡稱+功能+劑型。“連花”的“連”是指的連翹,“花”指的是金銀花。該藥具有清瘟解毒,宣肺泄熱的功效,它的主要劑型為膠囊和顆粒,因此得名連花清瘟膠囊(顆粒),膠囊和顆粒只是制作工藝的不同,從成分、功效上來講沒有任何區別。
所以,此“連花”非彼“蓮花”。

“證”與“癥”的中醫常識
我們通常提到疾病,都會想到“癥”這個字,而對“證”字的了解比較少;因此有人認為連花清瘟膠囊(顆粒)說明書的“用于流行性感冒屬熱毒襲肺證”里面出現了錯別字,應該為“癥”。其實中醫學里面的“證”和“癥”有著截然不用的內涵。
癥即癥狀,是人體對疾病反應的外在表現,也是對身體不適的主觀感受,如發熱,頭疼,咳嗽,乏力等。證即是指證候,是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通過望、聞、問、切對病理的一種概括描述,如脾胃虛弱證、氣血虧虛證、氣滯血瘀證等。
其實每一個“證”里面都會包括很多個癥狀,中醫在治療過程中判斷出了疾病的本質“證”,才能做出精準的治療,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應當努力發掘,加以提高”,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一縷藥香穿越古今。弘揚發展中醫藥文化,在實踐中創新、在保護中傳承,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為推進國家建設和增進人民健康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作者:小磊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