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產后保養子宮需結合醫學護理與生活調整,促進子宮內膜修復和預防感染。
流產后子宮內膜處于損傷狀態,需通過醫學手段促進修復。醫生可能開具益母草顆粒、新生化顆粒等中成藥幫助子宮收縮排淤,或使用頭孢類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一周需復查超聲確認宮腔無殘留,兩周內禁止盆浴和性生活。中醫調理可采用艾灸關元穴、三陰交穴,配合當歸、黃芪等藥材燉湯溫補氣血。

1、營養支持方案:
蛋白質攝入量需增至每日1.2-1.5克/公斤體重,優先選擇魚類、瘦肉、豆制品。動物肝臟每周食用2次補充鐵元素,搭配維生素C豐富的獼猴桃、鮮棗促進鐵吸收。紅糖姜茶可每日飲用1杯暖宮散寒,但糖尿病患者應避免加糖。深色蔬菜每天不少于300克,其中菠菜需焯水去除草酸鈣。

2、禁忌行為管理:
三個月內需嚴格避孕避免重復宮腔操作,推薦使用避孕套配合短效避孕藥。忌食生冷辛辣食物,螃蟹、田螺等寒性水產易致宮寒腹痛。避免提重物超過5公斤或劇烈運動,瑜伽可進行溫和的貓牛式、嬰兒式體位。心理疏導可通過正念冥想緩解焦慮情緒,睡眠時間保證7小時以上。

術后三個月是子宮功能恢復關鍵期,建議每周3次30分鐘快走改善盆腔血液循環,盆底肌訓練每日3組收縮練習。飲食上增加亞麻籽油、核桃等ω-3脂肪酸攝入,減少反式脂肪酸攝入。環境溫度保持20-24℃避免受涼,每半年婦科檢查追蹤子宮內膜厚度變化。出現異常出血或持續腹痛需及時就診排查宮腔粘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