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燒降溫的方法主要有物理降溫、藥物降溫、調整環境、補充水分和中醫輔助療法。
物理降溫是安全有效的首選方式。體溫在38.5℃以下時,可用溫水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流經部位,通過水分蒸發帶走熱量。冰袋冷敷需用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觸皮膚造成凍傷。嬰幼兒可選擇退熱貼,但需避開眼周及傷口部位。

藥物降溫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體溫超過38.5℃時,成人可選用對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熱鎮痛藥。兒童應選擇兒科專用劑型,如布洛芬混懸液。阿司匹林禁用于18歲以下發熱患者,可能引發瑞氏綜合征。用藥間隔需嚴格遵循醫囑,避免24小時內超劑量使用。
保持環境溫度22-24℃為宜,空氣濕度控制在50%-60%。穿著寬松透氣的棉質衣物,避免過度包裹導致熱量積聚。使用空調或風扇時注意風向不要直吹患者,定時開窗通風換氣。

每小時飲用200-300毫升溫水,可適當補充口服補液鹽。鮮榨果汁稀釋后飲用,避免高糖飲料加重脫水。觀察尿液顏色,保持淡黃色為理想狀態。發熱期間每日飲水量應比平時增加500毫升以上。
中醫輔助療法包括刮痧和大椎穴按摩。用牛角刮痧板蘸取植物油,沿脊柱兩側自上而下輕刮至皮膚微紅。拇指按壓頸后第七頸椎棘突下的大椎穴,每次按壓3分鐘。菊花、金銀花代茶飲適用于風熱型發熱,但虛寒體質者慎用。

持續高熱超過3天,或伴有意識模糊、抽搐、皮疹等癥狀時需立即就醫。體溫驟升到40℃以上可能提示嚴重感染,嬰幼兒出現拒食、精神萎靡等表現應及時急診處理。慢性病患者發熱可能誘發基礎疾病加重,建議早期醫療干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