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發熱需要立即就醫排查感染風險,主要觀察體溫變化、精神狀態、喂養情況、皮膚顏色及呼吸頻率。新生兒體溫調節功能不完善,發熱可能提示嚴重感染,不可自行使用退熱藥物。

1、體溫監測
使用電子體溫計測量腋溫或肛溫更為準確,避免使用耳溫槍或額溫槍。新生兒正常腋溫范圍為36.5-37.5攝氏度,超過38攝氏度需警惕。測量時注意環境溫度適宜,避免包裹過多衣物影響測量結果。持續高熱可能引發驚厥,需記錄發熱時間與溫度變化曲線。
2、精神狀態
觀察是否出現嗜睡、煩躁或反應遲鈍等異常表現。正常新生兒應有自發肢體活動與覓食反射,若出現眼神呆滯、哭聲微弱或難以喚醒需緊急處理。腦膜炎等嚴重感染早期可能僅表現為精神萎靡,家長需密切留意細微變化。
3、喂養情況
記錄每次進食量與間隔時間。拒奶、吸吮無力或頻繁吐奶可能提示敗血癥等全身感染。母乳喂養兒需注意母親是否有乳腺炎等感染灶。脫水風險較高時可表現為尿量減少、囟門凹陷,需醫生評估是否需要補液治療。

4、皮膚表現
檢查有無皮疹、瘀斑或局部紅腫。新生兒膿皰瘡、臍炎等局部感染可能引起發熱。皮膚蒼白或發花提示循環不良,手足冰涼伴發熱可能存在嚴重菌血癥。出現大理石樣花紋需警惕休克前期表現。
5、呼吸特征
計數每分鐘呼吸次數,正常為40-60次。呼吸急促、呻吟或鼻翼煽動可能提示肺炎。呼吸暫停發作需立即搶救。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也可能表現為發熱伴呼吸費力,需結合胸片檢查確診。

新生兒發熱期間應保持環境溫度恒定,單層棉質衣物包裹即可。母乳喂養可繼續但需增加喂養頻率,配方奶喂養兒無須稀釋奶液。禁止酒精擦浴、冰敷等物理降溫,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退熱藥。就醫后需完善血常規、CRP、血培養等檢查,細菌感染需足療程靜脈抗生素治療。出院后需每日監測體溫,若反復發熱或出現抽搐、呼吸困難等表現需及時復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