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通過抗生素治療、胃黏膜保護劑、質子泵抑制劑、益生菌調節、定期復查等方式干預。感染嚴重程度與胃潰瘍、胃癌風險相關,通常表現為上腹痛、反酸等癥狀。

1、抗生素治療:
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組成的三聯或四聯療法是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核心方案。治療需嚴格遵循14天療程,避免耐藥性產生。用藥期間可能出現腹瀉、味覺異常等副作用。
2、胃黏膜修復:
膠體果膠鉍、硫糖鋁等胃黏膜保護劑能中和胃酸,促進受損組織修復。長期感染者易出現胃黏膜萎縮、腸化生等病理改變,需結合胃鏡評估損傷程度。

3、抑酸管理:
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質子泵抑制劑可降低胃酸分泌,創造不利于細菌生存的環境。抑酸治療需持續至菌群檢測轉陰,合并胃食管反流者需延長用藥周期。
4、菌群調節:
雙歧桿菌、乳酸菌等益生菌能緩解抗生素導致的腸道菌群紊亂。建議在抗菌治療結束后持續補充1-2個月,日??蓴z入酸奶、泡菜等發酵食品輔助調節。
5、胃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胃腺癌的發生明確相關。感染者胃癌風險較常人高2-6倍,定期胃鏡監測對40歲以上人群尤為重要。

日常需分餐制避免家庭傳播,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攝入,戒煙戒酒減少胃黏膜刺激。根除治療后應間隔4周以上進行碳13/14呼氣試驗復查,治療失敗者需調整抗生素方案。適度運動可增強免疫功能,深色蔬菜中的維生素A、E有助于胃黏膜修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