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可能引發胃潰瘍、貧血、胃黏膜萎縮、胃癌風險增加、消化吸收功能障礙等危害。長期炎癥刺激可導致胃黏膜損傷加重,影響生活質量。

1、胃潰瘍
慢性胃炎持續存在時,胃酸和胃蛋白酶可能侵蝕胃黏膜深層,形成胃潰瘍?;颊邥霈F規律性上腹痛,進食后加重,可能伴隨嘔血或黑便。胃潰瘍未及時治療可能引發穿孔或出血等急癥。常用治療藥物包括鋁碳酸鎂、雷尼替丁、奧美拉唑等,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2、貧血
慢性胃炎影響胃酸分泌和內在因子產生,導致鐵和維生素B12吸收障礙,引發缺鐵性貧血或惡性貧血。患者表現為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癥狀。長期貧血可能影響心臟功能,需通過補充鐵劑、維生素B12及治療原發病改善。
3、胃黏膜萎縮
長期慢性炎癥可導致胃黏膜腺體減少和腸上皮化生,胃酸和消化酶分泌能力下降。患者出現早飽、腹脹等消化不良癥狀,營養吸收受阻。胃黏膜萎縮屬于癌前病變,需定期胃鏡監測,必要時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治療。

4、胃癌風險
慢性胃炎特別是伴隨幽門螺桿菌感染時,可能逐步發展為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最終增加胃癌發生概率。胃癌早期癥狀隱匿,定期胃鏡篩查對高風險人群尤為重要。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降低癌變風險。
5、消化功能障礙
慢性胃炎影響胃排空和消化液分泌,導致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分解不充分?;颊呖赡艹霈F腹瀉、消瘦、營養不良等情況。需調整飲食結構,少量多餐,必要時補充消化酶制劑改善癥狀。

慢性胃炎患者需注意規律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戒煙限酒,保持情緒穩定。建議選擇易消化、富含優質蛋白和維生素的食物,如魚肉、蒸蛋、嫩葉蔬菜等。適當進行散步等溫和運動有助于胃腸蠕動,但應避免餐后立即劇烈運動。定期復查胃鏡和幽門螺桿菌檢測,遵醫囑規范用藥,不可自行停用或更改治療方案。出現持續腹痛、體重下降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