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膿腫與痔瘡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肛腸疾病。肛周膿腫屬于感染性疾病,表現為肛門周圍紅腫熱痛,可能伴隨發熱;痔瘡則是靜脈曲張性疾病,以無痛性便血、肛門腫物脫出為主。

發病機制上,肛周膿腫主要由肛腺感染引發,常見誘因包括腹瀉、免疫力低下或肛周外傷。感染可向周圍組織擴散形成膿腔,嚴重時可能發展為肛瘺。痔瘡的成因與靜脈叢淤血有關,長期便秘、妊娠腹壓增高或久坐不動是主要誘因,根據發生部位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
臨床表現方面,肛周膿腫急性期會出現跳痛性腫塊,皮膚發紅且觸痛明顯,可能伴隨38℃以上發熱。痔瘡典型癥狀為排便時滴血或噴射狀出血,內痔脫出可自行回納或需手法復位,外痔則表現為肛門邊緣柔軟團塊,血栓性外痔可能突發劇痛。

診斷方法存在差異。肛周膿腫通過肛門指檢和超聲檢查可明確膿腔范圍,血常規顯示白細胞升高。痔瘡診斷主要依賴肛門鏡觀察靜脈曲張程度,直腸指檢可鑒別是否合并其他病變。
治療方案完全不同。肛周膿腫需手術切開引流,術后配合抗生素如頭孢克肟、甲硝唑控制感染。痔瘡優先采取保守治療,使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地奧司明片等藥物,嚴重者可行痔上黏膜環切術或硬化劑注射。

預防措施各有側重。肛周膿腫應注意肛周清潔,及時治療腹瀉;痔瘡預防需保持規律排便,避免久坐久站。兩種疾病出現癥狀均建議盡早就診,肛周膿腫延誤治療可能引發敗血癥,痔瘡長期出血會導致貧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