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球腎炎是一組以腎小球損傷為主的炎癥性疾病,主要表現為血尿、蛋白尿、水腫和高血壓。根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病因包括感染、自身免疫異常、代謝性疾病等。

腎小球腎炎可能由鏈球菌感染、系統性紅斑狼瘡、糖尿病腎病等因素引起。鏈球菌感染后腎炎常見于兒童,多繼發于咽炎或皮膚感染,表現為突發的血尿和眼瞼水腫。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疾病可導致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小球,引發持續性蛋白尿和腎功能損害。糖尿病腎病則因長期高血糖損傷腎小球濾過膜,早期出現微量白蛋白尿,后期進展為大量蛋白尿。

腎小球腎炎通常表現為尿液異常、水腫和血壓升高。尿液檢查可見紅細胞、蛋白和管理,血液檢查可能顯示肌酐升高和低蛋白血癥。部分患者伴有腰酸乏力、食欲減退等全身癥狀,嚴重時可出現少尿或無尿。
腎小球腎炎可通過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和定期監測等方式管理。糖皮質激素如潑尼松可用于抑制免疫反應,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如貝那普利能減少蛋白尿。飲食需限制鹽分和蛋白質攝入,每日食鹽不超過5克,優質蛋白控制在每公斤體重0.8克。定期復查尿常規和腎功能指標有助于評估病情進展。

少數患者可能發展為慢性腎功能不全,需警惕貧血、骨代謝異常等并發癥。當出現持續水腫、血壓難以控制或腎功能急劇下降時,建議及時腎內科就診。病理活檢是明確腎小球病變類型的金標準,對指導治療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