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以上人群可能得癲癇,癲癇并非兒童專屬疾病,任何年齡段均可能發病。
癲癇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的慢性腦部疾病,發病機制復雜多樣。成年后首次發作的癲癇稱為晚發性癲癇,約占所有癲癇病例的20%-30%。腦血管病變、腦外傷、腦腫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是成人癲癇的常見誘因。部分患者存在遺傳易感性,但環境因素往往起關鍵作用。發作類型包括全面性強直-陣攣發作、失神發作、肌陣攣發作等,具體表現因人而異。

1、成人癲癇常見病因:
腦血管疾病如腦梗死、腦出血是40歲以上患者主要病因,約占晚發性癲癇的50%。顱腦外傷后遺留的腦組織瘢痕可能成為異常放電病灶。腦部腫瘤壓迫或浸潤腦組織時可能誘發癲癇,尤其是生長緩慢的膠質瘤和腦膜瘤。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腦炎、腦膿腫治愈后,部分患者會出現繼發性癲癇。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晚期也可能伴發癲癇發作。

2、診斷與治療要點:
詳細詢問發作時的具體表現、持續時間、發作頻率等病史至關重要。腦電圖檢查可發現異常放電,視頻腦電圖監測能提高檢出率。頭部CT或MRI檢查有助于發現結構性病變。治療需根據發作類型和病因制定個性化方案,常用抗癲癇藥物包括丙戊酸鈉、卡馬西平、左乙拉西坦等。藥物難治性癲癇可考慮生酮飲食、迷走神經刺激術或外科手術治療。

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過度疲勞和情緒激動。戒煙限酒,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飲食注意營養均衡,適當增加富含鎂、鈣的食物如深綠色蔬菜、堅果。發作時需防止跌倒和舌咬傷,將患者頭部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駕駛、高空作業等高風險活動需嚴格限制。定期復診評估治療效果,不可擅自調整藥物劑量。家屬應學習急救知識,記錄發作情況供醫生參考。通過規范治療,約70%患者的發作可得到良好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