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下腔出血是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可分為外傷性和自發性兩類。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主要由顱內動脈瘤破裂、腦血管畸形、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原因引起,典型表現為突發劇烈頭痛、惡心嘔吐、頸項強直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甚至死亡。

1、病因機制
顱內動脈瘤破裂是最常見病因,約占全部病例的八成。腦血管壁先天性缺陷或后天退行性變導致局部血管壁薄弱,在血流沖擊下形成囊狀膨出。高血壓、吸煙等因素會加速動脈瘤形成和破裂。腦血管畸形如動靜脈畸形、海綿狀血管瘤等血管結構異常,也容易發生破裂出血。其他少見原因包括腦腫瘤卒中、血液病、抗凝治療并發癥等。
2、典型癥狀
患者常描述為一生中最劇烈的爆炸樣頭痛,多發生在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時。頭痛可放射至枕部或頸部,伴隨噴射性嘔吐、畏光、短暫意識喪失等癥狀。體格檢查可見頸項強直、克尼格征陽性等腦膜刺激征。部分患者會出現眼瞼下垂、瞳孔擴大等動眼神經麻痹表現,提示后交通動脈瘤可能。
3、診斷方法
頭顱CT平掃是首選檢查,發病6小時內敏感度可達九成以上,能清晰顯示蛛網膜下腔高密度出血影。腰椎穿刺發現均勻血性腦脊液可輔助診斷,但需警惕誘發腦疝風險。CT血管成像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能明確出血原因,特別是對顱內動脈瘤的定位和形態評估具有決定性價值。

4、急性期治療
需絕對臥床休息,控制血壓維持在基礎水平。使用尼莫地平預防腦血管痙攣,靜脈補液保持有效循環血量。對確診的動脈瘤應盡早行介入栓塞或開顱夾閉手術,防止再出血。出現急性腦積水時需腦室穿刺引流,癲癇發作患者需給予抗癲癇藥物。重癥患者需轉入神經重癥監護病房密切觀察。
5、預后康復
約三成患者首次出血即死亡,存活者中部分遺留認知功能障礙。腦血管痙攣高峰期在出血后4-14天,是導致遲發性腦梗死的主因。康復期需控制血壓、戒煙限酒,定期復查腦血管情況。認知訓練和肢體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生活質量,心理疏導可緩解創傷后應激障礙。

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出院后應保持低鹽低脂飲食,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顱內壓的行為。循序漸進地進行散步、太極等溫和運動,每日保證充足睡眠。嚴格遵醫囑服用降壓藥和抗痙攣藥物,定期復查頭顱CT或MRI。注意觀察是否有頭痛加重、肢體無力等異常情況,一旦出現應立即就醫。保持情緒穩定,避免過度緊張焦慮,家屬應給予充分的心理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