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黏膜內脫垂可通過生活方式調整、盆底肌訓練、藥物治療、注射療法、手術治療等方式干預。該病可能由長期便秘、分娩損傷、盆底肌松弛、慢性炎癥、直腸支持結構退化等因素引起。
1、調整排便習慣:長期用力排便可能加重直腸黏膜下垂。建議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每日飲水1500-2000ml,養成定時排便習慣。避免久蹲廁所,排便時間控制在5分鐘內。

2、強化盆底肌:盆底肌群松弛是常見誘因。凱格爾運動可增強肌肉張力,每日3組每組10-15次收縮,持續3個月可見改善。生物反饋治療能幫助掌握正確收縮技巧。
3、藥物緩解癥狀:黏膜充血水腫時可用地奧司明改善靜脈回流,乳果糖調節腸道功能,局部使用氫化可的松栓劑減輕炎癥。需在醫生指導下規范用藥。
4、注射硬化治療:適用于Ⅱ度脫垂患者。在黏膜下層注射聚桂醇或魚肝油酸鈉,通過化學刺激形成纖維化粘連。需間隔2周重復2-3次,有效率約60-70%。
5、手術修復固定:Ⅲ度脫垂或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STARR手術或Delorme手術。前者采用吻合器切除冗余黏膜,后者進行黏膜環切縫合。術后需配合生物反饋訓練預防復發。

日常可多食用火龍果、燕麥等富含膳食纖維食物,避免辛辣刺激飲食。適度進行游泳、瑜伽等低沖擊運動,保持規律作息。出現肛門墜脹持續加重或出血時需及時就醫復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