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節性癢疹可通過外用糖皮質激素、局部注射治療、光療、口服抗組胺藥及免疫調節劑等方式控制癥狀。該病可能由慢性搔抓刺激、遺傳易感性、神經精神因素、免疫異常及代謝紊亂等原因引起。

外用糖皮質激素是緩解瘙癢和炎癥的一線選擇,常用藥物包括糠酸莫米松乳膏、鹵米松乳膏及丙酸氟替卡松乳膏。頑固性皮損可采用曲安奈德混懸液局部注射治療,通過抑制局部免疫反應促進結節消退。窄譜中波紫外線光療能調節皮膚免疫反應,減少角質形成細胞增殖。

慢性搔抓形成的機械刺激會導致表皮增厚和神經末梢敏感化,表現為劇烈瘙癢的堅實結節。部分患者存在家族聚集現象,可能與特定基因多態性相關。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可能通過神經肽釋放加重瘙癢-搔抓循環。
免疫異常表現為Th2型細胞因子優勢表達,血清IgE水平升高常見。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現皮膚代謝紊亂,高血糖狀態可能影響皮膚屏障修復。伴隨癥狀包括色素沉著、苔蘚樣變及繼發感染,夜間瘙癢加劇可能影響睡眠質量。

病程超過6個月需排查潛在系統性疾病,皮膚鏡檢可見特征性火山口樣結構。極少數頑固病例需考慮冷凍治療或手術切除,但需警惕瘢痕形成風險。規范治療可使70%患者獲得顯著改善,避免搔抓是防止復發的關鍵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