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陰囊濕疹的病因主要有濕熱下注、脾虛濕盛、血虛風燥、肝腎不足、外感風邪等。陰囊濕疹多與體內濕邪積聚、氣血失調有關,需結合具體證型辨證施治。

1、濕熱下注
長期飲食辛辣肥甘或久居潮濕環境,導致脾胃運化失常,濕熱之邪循肝經下注陰囊。表現為陰囊皮膚潮紅灼熱、糜爛滲液,可伴隨小便黃赤。治療需清熱利濕,常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配合苦參、黃柏等外洗。日常應避免飲酒及刺激性食物,保持局部干燥清潔。
2、脾虛濕盛
素體脾虛或勞倦傷脾,水濕運化無力,濕濁停滯于下焦。癥見陰囊腫脹發涼、滲液清稀,可能伴有食欲不振。宜健脾化濕,參苓白術散為主方,可加蒼術、薏苡仁。需注意規律飲食,適當食用山藥、茯苓等健脾食材。
3、血虛風燥
久病耗血或情志不暢導致陰血虧虛,肌膚失養而生風化燥。表現為陰囊皮膚干燥脫屑、劇烈瘙癢,夜間加重。治宜養血潤燥,當歸飲子加減,配合熟地、首烏等藥材。應減少搔抓,穿著透氣棉質內衣。

4、肝腎不足
年老體弱或房勞過度致肝腎陰虛,虛火內擾陰部。常見陰囊皮膚暗紅粗糙、反復發作,可能伴腰膝酸軟。需滋補肝腎,知柏地黃丸為基礎方,可加女貞子、旱蓮草。避免熬夜及過度勞累。
5、外感風邪
腠理不固時外受風濕熱邪侵襲,與內濕相搏結于陰部。急性期可見丘疹水皰、瘙癢劇烈。治療需疏風除濕,消風散加減,外用馬齒莧、地膚子煎湯濕敷。發病期間忌食海鮮發物。

陰囊濕疹患者需注意保持會陰部通風透氣,避免穿緊身化纖衣物。飲食宜清淡,適量食用綠豆、冬瓜等利濕食物,忌辛辣油膩。急性期可用淡鹽水清洗患處,慢性干燥者可涂抹芝麻油潤膚。若出現皮膚破潰感染或癥狀持續加重,應及時就醫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避免自行濫用激素藥膏。規律作息、調節情緒對預防復發尤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