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痔瘡通常由肛腸外科或普外科結直腸肛門方向醫生診治。部分醫院設有專門的痔瘡門診或女性肛腸門診,也可作為優先選擇。

產后痔瘡的發生主要與妊娠期盆腔壓力增高、分娩時用力過度有關。孕期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靜脈,導致肛門周圍靜脈回流受阻;分娩過程中腹壓驟增進一步加重靜脈曲張,形成痔核。典型表現為排便時肛門疼痛、出血或腫塊脫出,嚴重者可出現嵌頓痔伴劇烈疼痛。

輕中度產后痔瘡可通過溫水坐浴、高纖維飲食等保守治療緩解。每日2-3次溫水坐浴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膳食中增加燕麥、火龍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于軟化大便。若保守治療無效,肛腸外科醫生可能建議采用橡膠圈套扎術或超聲多普勒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等微創治療。
哺乳期用藥需特別注意安全性。外用藥如太寧栓復方角菜酸酯栓、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等相對安全,但使用前應咨詢口服地奧司明等靜脈活性藥物時需評估哺乳風險。

產后6周內出現持續便血、痔核無法回納或劇烈疼痛時,應及時到肛腸外科就診。預防方面建議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以上,避免久坐久站,凱格爾運動有助于改善盆底血液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