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止痛藥膏使用需注意避免感染、過敏反應、藥物相互作用、創面清潔及特殊人群禁忌。正確使用可緩解疼痛并促進愈合,錯誤操作可能加重損傷或引發并發癥。

一、避免感染
涂抹藥膏前必須徹底清潔創面,使用生理鹽水或溫和消毒液沖洗。深度燒傷或大面積燒傷需先由醫生處理,自行涂抹可能將細菌帶入皮下組織。藥膏開封后需密封冷藏保存,超過有效期或出現分層變色應立即停用。油性藥膏可能阻礙滲出液排出,水皰未破潰前建議使用無菌敷料覆蓋。
二、過敏反應
首次使用前應在健康皮膚處做斑貼試驗,觀察24小時無紅腫瘙癢再使用。含苯佐卡因、利多卡因等局麻成分的藥膏可能引發接觸性皮炎,表現為使用后灼熱感加劇或皮疹擴散。中藥類藥膏中的冰片、薄荷腦等成分對過敏體質者風險較高,出現過敏性休克需立即就醫。
三、藥物相互作用
磺胺類藥膏不可與含銀離子敷料同用,可能產生黑色硫化銀沉淀。激素類藥膏長期使用會延緩愈合,與口服抗凝藥聯用增加出血風險。兒童大面積使用水楊酸甲酯藥膏可能引發雷氏綜合征,哺乳期婦女應避開乳頭區域防止嬰兒攝入。

四、創面清潔
每次換藥需清除殘留藥膏及滲出物,Ⅱ度燒傷出現黃色分泌物提示可能需抗生素治療。化學燒傷需先中和化學劑再用藥,熱油燙傷需冷卻至常溫后處理。面部燒傷避免使用有色藥膏影響觀察,關節部位宜選用凝膠劑型防止活動摩擦。
五、特殊人群禁忌
孕婦禁用含水楊酸衍生物的藥膏,糖尿病患者慎用油性基質產品。嬰幼兒應選擇無刺激成分的專用制劑,老年人皮膚薄弱需減少涂抹頻次。放射性皮炎、電擊傷等特殊燒傷類型須采用特定敷料,普通止痛藥膏可能加重組織缺氧。

燒傷后48小時內是創面處理關鍵期,除規范用藥外需保持患肢抬高減少水腫。淺Ⅱ度以下燒傷可配合冷敷緩解疼痛,但避免直接冰敷導致凍傷。日常飲食增加優質蛋白和維生素C攝入,禽蛋、西藍花等食物有助于膠原蛋白合成。愈合期出現跳痛、發熱或創周紅腫擴散需立即就醫,提示可能發生蜂窩織炎或敗血癥。恢復階段可進行輕柔的關節活動度訓練,防止瘢痕攣縮影響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