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氣胸可通過體位引流、氧療、胸腔穿刺抽氣、胸腔閉式引流、機械通氣等方式治療。新生兒氣胸通常由肺泡破裂、產傷、肺部感染、先天性肺發育不良、機械通氣壓力過高等原因引起。

1、體位引流
將新生兒置于患側臥位有助于氣體向非受壓肺葉移動,促進肺復張。操作時需保持頭高腳低位,避免胃內容物反流。該方法適用于輕度局限性氣胸,需在醫護人員指導下進行,同時監測血氧飽和度變化。
2、氧療
通過鼻導管或頭罩給予高濃度氧氣吸入,可加速胸腔內氮氣吸收。氧濃度一般控制在40%以下,持續監測經皮血氧維持在90%以上。需警惕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風險,治療時間不宜超過48小時。
3、胸腔穿刺抽氣
使用無菌注射器經肋間穿刺抽取胸腔內氣體,適用于張力性氣胸緊急減壓。操作需在超聲引導下避開肋間神經血管,單次抽氣量不超過胸腔容積20%。術后需X線復查確認肺復張情況。

4、胸腔閉式引流
通過留置胸腔引流管連接水封瓶持續排氣,適用于中重度氣胸。選擇腋前線第4-5肋間置入細管,保持負壓10-15cmH2O。每日記錄引流量,氣泡消失24小時后可拔管。
5、機械通氣
對合并呼吸衰竭者采用高頻振蕩通氣或常頻通氣,設置低潮氣量4-6ml/kg,PEEP3-5cmH2O。需動態監測血氣分析,警惕氣壓傷加重。可聯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早產兒呼吸窘迫綜合征。

治療期間應維持適宜溫濕度環境,避免劇烈搬動患兒。母乳喂養時采用少量多次方式,監測喂養耐受性。恢復期定期隨訪胸片評估肺發育情況,注意觀察呼吸頻率增快、發紺等復發征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呼吸道感染誘發因素,接觸患兒前嚴格手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