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后尿潴留可通過熱敷下腹部、按摩膀胱區、聽流水聲誘導排尿、藥物治療、導尿術等方式解決。產后尿潴留通常由產程延長、會陰側切疼痛、膀胱肌肉麻痹、心理緊張、泌尿系統感染等原因引起。

1、熱敷下腹部
用溫熱毛巾敷于下腹部膀胱區,溫度控制在40-45攝氏度,每次持續15-20分鐘。熱力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膀胱平滑肌痙攣,對因產道壓迫或寒冷刺激導致的排尿困難效果明顯。操作時需避開剖宮產傷口,若出現皮膚發紅或不適應立即停止。
2、按摩膀胱區
手掌以順時針方向輕柔按壓臍下三橫指區域,力度以產婦能耐受為度。按摩可刺激膀胱神經反射,幫助恢復膀胱逼尿肌功能,尤其適用于麻醉后尿潴留。注意避免在子宮收縮疼痛期進行,按摩前后應配合深呼吸放松。
3、聽流水聲誘導
打開水龍頭讓產婦聆聽流水聲,同時用溫水沖洗會陰部。這種條件反射療法通過聽覺和觸覺刺激排尿中樞,對心理因素導致的排尿抑制有效。建議在私密環境中進行,配合產婦原有排尿習慣的體位。
4、藥物治療
可遵醫囑使用甲硫酸新斯的明注射液促進膀胱收縮,或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松弛尿道括約肌。感染性尿潴留需配合頭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藥物干預適用于頑固性尿潴留,但哺乳期用藥需嚴格評估安全性。
5、導尿術
對于超過8小時未能自主排尿或膀胱充盈超過500毫升者,需行無菌導尿術。留置導尿管24-48小時可讓膀胱充分休息,拔管前應進行膀胱訓練。反復尿潴留可能需尿動力學檢查排除神經源性膀胱。

產后應保持每日飲水量2000毫升左右,避免一次性大量飲水。早期下床活動有助于恢復膀胱功能,排尿時采取前傾體位可減少會陰傷口疼痛。如出現發熱、血尿或持續排尿困難,需警惕泌尿系統感染或神經損傷,應及時復查盆底肌電圖和殘余尿測定。建議進行凱格爾運動鍛煉盆底肌,每日3組每組10次收縮,配合生物反饋治療可預防慢性尿潴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