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東西時耳朵旁邊疼痛可能由顳下頜關節紊亂、局部肌肉勞損、中耳炎、腮腺炎或智齒冠周炎引起。
1、顳下頜關節紊亂:

顳下頜關節是連接下頜骨與顱骨的關節,過度咀嚼硬物或長期單側咀嚼可能導致關節盤移位或滑膜炎。典型表現為張口彈響、耳前區壓痛,疼痛可放射至太陽穴。急性期需減少咀嚼活動,局部熱敷緩解癥狀,慢性反復發作者建議口腔科就診。
2、咀嚼肌勞損:
頻繁咀嚼或夜間磨牙會使咬肌、顳肌等咀嚼肌群持續緊張,引發肌肉痙攣性疼痛。觸診可發現肌肉硬結,疼痛在按壓或咀嚼時加重。可通過按摩放松肌肉,避免進食韌性食物,必要時使用肌肉松弛藥物。
3、中耳炎影響:

急性中耳炎時耳道內壓力變化可能牽涉至耳周區域,咀嚼動作會加劇這種牽涉痛。常伴隨耳悶、聽力下降或發熱,兒童發病率較高。需耳鼻喉科檢查確診,細菌感染需抗生素治療,同時避免用力咀嚼。
4、腮腺炎癥:
腮腺位于耳垂下方,病毒性或細菌性腮腺炎會導致腺體腫脹,咀嚼時壓迫腺體引發劇痛。流行性腮腺炎多見于兒童,表現為耳垂為中心的腫脹;成人反復單側腫脹需排除結石或導管狹窄。
5、智齒冠周炎:
下頜智齒萌出不全時,牙齦瓣與牙冠之間易積存食物殘渣引發感染,炎癥可擴散至鄰近咬肌區域。特征為智齒周圍紅腫、張口受限,嚴重者伴頜下淋巴結腫大。需口腔科沖洗上藥,反復發作建議拔除阻生齒。

日常應注意避免過度咀嚼硬物或口香糖,糾正單側咀嚼習慣。進食后及時漱口清潔智齒區域,出現持續疼痛或腫脹需盡早就醫。急性期可嘗試溫鹽水漱口緩解炎癥,但伴有發熱或明顯張口困難時提示感染加重,需及時進行抗感染治療。長期顳下頜關節不適者可通過康復訓練改善關節穩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