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可能由局部創傷、維生素缺乏、免疫異常、激素變化、遺傳因素等原因引起。
1、局部創傷:
牙齒咬傷、牙刷摩擦或尖銳食物刺激可導致口腔黏膜破損。創面暴露后易受細菌感染,形成潰瘍。避免食用過硬過燙食物,使用軟毛牙刷可降低發生率。

2、維生素缺乏:
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不足會影響黏膜修復功能。長期偏食或消化吸收障礙患者更易出現。適量增加動物肝臟、深綠色蔬菜等食物有助于改善。
3、免疫異常:
T淋巴細胞功能紊亂可能導致黏膜自身免疫攻擊。壓力過大或睡眠不足會加重免疫失調。保持規律作息,進行適度有氧運動可調節免疫功能。

4、激素變化:
女性月經周期中雌激素水平波動可能誘發潰瘍。妊娠期或更年期激素紊亂時發生率升高。這類潰瘍多具有自限性,通常無需特殊治療。
5、遺傳因素:
約40%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有家族史。HLA-B12抗原陽性人群發病率顯著增高。這類患者需注意避免誘發因素,發作時可使用氨來呫諾糊劑等局部藥物緩解癥狀。

日常保持口腔清潔,建議選用含氯己定的漱口水;飲食注意補充鋅元素,可食用牡蠣、牛肉等;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若潰瘍直徑超過5毫米或持續兩周未愈,需就醫排除白塞病等系統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