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拉肚子發燒可通過補液治療、調整飲食、物理降溫、藥物治療、及時檢查等方式處理。腹瀉伴發熱可能由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飲食不當、受涼、過敏反應等原因引起。

1、補液治療
腹瀉發熱易導致脫水,需少量多次補充口服補液鹽。輕度脫水表現為尿量減少、口唇干燥,中重度脫水可能出現眼窩凹陷、精神萎靡。補液時避免一次性大量飲用,可每5-10分鐘喂5-10毫升。母乳喂養嬰兒應繼續哺乳,配方奶喂養可暫時稀釋濃度。
2、調整飲食
急性期可短暫禁食4-6小時,之后逐步恢復飲食。選擇米湯、稀粥、面條等低渣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食品。乳糖不耐受患兒需改用無乳糖配方奶。已添加輔食的幼兒可嘗試蘋果泥、胡蘿卜泥等富含果膠的食物,有助于改善腹瀉癥狀。
3、物理降溫
體溫超過38.5℃可采用溫水擦浴,重點擦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處。禁止使用酒精擦浴,避免體溫驟降。發熱期間每2-3小時測量體溫,觀察有無寒戰、驚厥等表現。保持室內通風,衣著寬松透氣,體溫上升期可適當保暖。

4、藥物治療
蒙脫石散可保護腸黏膜,雙歧桿菌制劑能調節腸道菌群,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兒童退熱。細菌性腸炎需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頭孢克肟等抗生素。避免自行使用止瀉藥,尤其是洛哌丁胺等抑制腸蠕動的藥物。用藥期間觀察大便性狀變化及藥物不良反應。
5、及時檢查
出現血便、持續高熱、嘔吐頻繁、意識改變等情況需立即就醫。糞便常規檢查可區分感染類型,血常規有助于判斷炎癥程度。長期腹瀉需排查乳糖酶缺乏、食物過敏等病因。輪狀病毒抗原檢測對秋冬季腹瀉有診斷價值,必要時進行糞便培養確定病原體。

家長需密切觀察患兒精神狀態、尿量及脫水體征,記錄排便次數和性狀。恢復期逐漸增加飲食種類,避免生冷刺激食物。注意餐具消毒和手部衛生,腹瀉期間暫停集體生活。體溫正常24小時后可逐步恢復日常活動,持續腹瀉超過1周需復診評估。保持臀部清潔干燥,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并涂抹護臀霜,預防尿布皮炎。








